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常州 | 季札:延陵世泽 让国家风

[复制链接]

35

主题

47

帖子

2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22:3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延陵季子挂剑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贤德仁厚,他的封地是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们称他“延陵季子”。公元前544年,他的二哥余祭(zhài)做国君,派他出使鲁国。季子离开吴国,一路北上,中途经过徐国(今江苏徐州一带)。他早就听说徐君很仁义,进入徐国境内,看到田野里五谷丰茂,百姓安居乐业,心里暗暗称赞:“人们都说徐君是位仁义的君主,果然名不虚传啊!”于是特地前去拜见徐君,表达对他的敬意。徐君也听说季子把国君的位置让给兄长,是著名的贤士,所以非常高兴,盛情款待他,宾主二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交谈之中,徐君注意到季子腰间挂着一把精美的佩剑,心里又喜欢又羡慕,却不好意思说出口,只是时时看上几眼。季札注意到这个情况,猜到徐君喜欢他的剑,心中暗想:“徐君是位值得尊重的贤君,他喜欢这把剑,我理应赠给他。但我现在奉王命出使大国,佩剑是身份的象征,万万缺少不得。等我完成任务回来,一定把剑送给徐君。”
季札告别徐君,到了鲁国,之后又顺便访问齐、郑、卫、晋等国家,然后踏上归途。当他来到徐国,才知道徐君已经去世了,既伤感,又遗憾,于是解下佩剑,准备交给徐君的儿子,也就是徐国的新国君。
随从劝阻他说:“这把剑是国宝,不能随便当作礼物送人啊!”季子说:“我并不是把剑当成进献徐国国君的礼物。之前我经过徐国,徐君看着我的剑,嘴上虽然没说,但我从他的神情中看出他很喜欢这把剑。我因为肩负使命,不能把剑送给他,但是心里已经许诺送给他了。”随从说:“可是现在徐君已经过世了呀!”季子说:“我许诺赠剑,与生死无关。如果因为他死了,就不把剑送给他,那是欺骗了我的心。因为舍不得一把剑而伤害自己的心,廉洁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佩剑,送给新国君。新国君说:“我父亲临终前没有命我接受您赠送的剑,所以我不敢收下。”季子来到徐君墓地,把剑挂在墓旁的一棵树上,然后转身离去。徐国人被季札信守诚诺、不忘旧友的高义之举所感动,为他作了一首《徐人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后人纪念此事,还在徐君墓旁修建过“季子挂剑台”。

延陵季子像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1]  ,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丹阳延陵镇),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人物生平
吴王寿梦少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


      家世: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寿梦: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立德: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使鲁: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

     使郑: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使卫:季札又来到卫国。通过与新老朋友的交往,季札发现卫国有许多贤明之士,卫君也很开明。于是他对人说:“卫国有很多贤士良臣辅佐卫君,卫国是一个政治十分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卫多君子,其国无患。”果然卫国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一直是平安无事。
      孔子之言: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季札的祖先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卒后:《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吴季子墓在江阴申港镇西南隅的申港中学内。《史记·吴太伯世家》后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越绝书》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记》载:“季子墓在晋陵县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内有相传为孔子所书10个古篆墓碑,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抗战初毁于兵燹。拓本高2.26米,宽0.93米。现墓墩高4米,面积2694平方米。每年都有全国各地汉服同袍以及延陵汉魂成员集聚于季子冢前着汉家衣冠祭祀季子。

      季札去世后10余年,即公元前473年,吴被越灭,以吴国国族为主体的姬姓吴氏族人,开始了流亡迁徙的生涯,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承袭并采用他们母国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并继承了先祖们忍让谦和、友爱和睦、吃苦耐劳、勤学奋进的优良品质。瓜帙绵延,人材辈出,在各地形成了不少名门望族而成为全国性的大族大姓。由于季札是春秋时期一位见闻广博、睿智贤明、知礼守法、贤声远播的著名君子,被后世江南乃至全国的吴姓族人尊奉为开基祖,称延陵吴氏:世世代代的常州人民对季札也是崇敬仰慕有加。常州城内曾有数处季子祠祭祀他,现红梅公园有嘉贤坊石牌坊;人民公园假山上有季子亭,亭内有石碑,刻有季札像,供后人瞻仰纪念。属于吴地的丹阳市十里镇也有季子庙,大殿内供季子塑像,院内有十字碑,至今香火旺盛。



墓碑后记
宋崇宁二年四月十二日
奉仪郎常州知州朱彦
常州,古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毗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晋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还治故县,今润州之延陵镇是也。杜佑谓曲阿延陵季子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晋陵县,其说明矣。

而孔子所书季子墓碑,岁岁盖淹没。开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剌史萧定重镌石延陵庙中,于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崇宁元年,予以罪责是州,因考大史公书历代地志通典图经,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谓季子墓在晋陵县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阳乡,而今暨阳乡今之江阴县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冢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港之侧旁有季子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合。

于是,表识其墓,谨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书十字刻墓碑上,设像祀之,学中以时率居史士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贵有德也。又备论历世废兴与习俗之变,易刊之碑下,使后之君子得以览观焉。
人物评价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当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 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 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精辟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