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李斯是个政客,他临死前说:儿子,我想跟着你一起牵着黄狗,到蔡东门那儿去打兔子。
金圣叹是个书生,他临死前说: 豆腐干和花生米一起嚼,有火腿的味道。
而瞿秋白是个从政的书生,他临死前在《多余的话》中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是真名士自风流,瞿秋白可以说是世间少有的千古风流人物。
壹|喜忧参半的年少遭遇
“
秋白曾经自述,即使家里非常贫穷了,他们还是要穿长衫的,贵族的脸面还是要维护的。这种没落贵族的气质,在他的一生中一直存在。
”少年时期的瞿秋白
1899 年1 月29 日,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大家庭里。父亲瞿世玮,擅长山水丹青,其作品颇具古朴清丽之风;母亲金璇,字衡玉,文史诗赋都有研究,还写得一手工整娟秀的小楷。
作为家中长子的瞿秋白,父亲教他画山水画,母亲教他背唐诗,给他讲《聊斋》,六伯父世琨教他学习金石篆刻。在这样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瞿秋白养成了内敛温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乃至他后来在领导革命的时候,也有着浓厚的书生气质。
青年时期穿长衫的瞿秋白
虽说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但瞿秋白的父亲不治家业。后来,接济瞿秋白一家的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其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母亲金璇不堪重负服毒自尽,之后瞿秋白被亲戚收养。
1917年春,瞿秋白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免费学习俄文。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后,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
贰|坎坷的政治经历
“
1921年,瞿秋白作为代表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见到了列宁,于是追上去采访。这幅画就是画的采访情景,题为《聆听教诲》,作者不详,作品在长汀的纪念馆里。
当时的瞿秋白意气风发,像许多进步青年一样,深觉找到了一条救国之路,精神状态也是慷慨激昂的。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那种年轻人的锐气。
”瞿秋白(左)与列宁
1919年,他投身于五四运动。
次年,他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他还在这一年经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布)党组织,翌年转为中共党员。
1923年1月,陈独秀把筹办、主编《新青年》、《前锋》的重任交给了刚刚回国的瞿秋白,并让他参与编辑中央机关报《向导》。1925年1月起,二十几岁的瞿秋白先后在党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浮雕瞿秋白(左)与列宁
1927年是瞿秋白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4月11日,他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安排出版单行本;“四一二”政变发生后,他尖锐批评陈独秀等人以及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八七”会议后,瞿秋白被共产国际代表指定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党的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就在“八七”会议上,他和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决定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建立红军和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7年以后,瞿秋白的政治生涯开始走下坡路了。先是被米夫、王明等人诬陷,后又离开莫斯科。
1931年被撤销了中央领导职务。瞿秋白在政治上被闲置了,但是他可以继续进行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事业。
1932年,冯雪峰把鲁迅介绍给瞿秋白,两人一见如故。一直到1934年赶赴苏区之前,瞿秋白都留在上海,与鲁迅一起从事文艺创作。
叁|与鲁迅的深厚友谊
“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 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地完美。
秋白夫妻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
1932年,瞿秋白的身份特殊,无法谋职,中央发给他的薪水又非常微薄。鲁迅知道他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于是把一些文稿交给他去写,帮助他挣得稿费谋生。二人经常彻夜长谈,有着十分真挚的友谊。
秋白曾到鲁迅家中避难,鲁迅把瞿看作知己,曾写过“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瞿秋白也写过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杂文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
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想方设法委托人营救。瞿被处决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并带病编校了瞿的遗著《海上述林》。
肆|两段奋不顾身的爱情
“
瞿秋白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美人如玉剑如虹
丁玲(左)和王剑虹(右)
瞿秋白的第一个爱人王剑虹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坠入爱河之中。
1924 年1 月,瞿秋白和王剑虹喜结良缘。婚后,夫妻俩的感情非常好。
正当瞿秋白已经完全陷入了与王剑虹的新婚甜蜜之中时,可惜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不到半年的时间,王剑虹得了肺病。
开始她还不知道,一直低烧、咳嗽,医生误诊为怀孕反应。瞿秋白结束会议从广州回来后,王剑虹十分高兴,以为瞿秋白可以陪在她身边长一点时间了。但是瞿秋白的工作任务很重,眼看着王剑虹的病势一天天加重,他心里非常难受,但是革命形势刻不容缓,他还是要打起精神来工作,照常参加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瞿秋白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就守在妻子身边,一边写作,一边熬汤药,照顾王剑虹。
瞿秋白和妻子王剑虹
1924 年7 月,王剑虹没有坚持住,病逝在瞿秋白的怀里,这年她才20 岁。
爱妻的去世是对瞿秋白极大的打击,他把那张丁玲送给他的王剑虹的照片取了下来,在背面题了一首诗,头一句是“你的魂儿我的心”,用白绸巾慎重地包好,珍藏起来。瞿秋白和王剑虹这段婚姻只持续了7 个月,虽然短暂却十分真挚。
丁玲后来回忆说:“尽管他们这段生活是短暂的,但这一段火一样的热情,海一样的深情,光辉、温柔、诗意浓厚的恋爱,却是他毕生难忘的……剑虹在他心中是天上的人儿,是仙女(都是他心中的话)……”
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
秋之白华
瞿独伊的母亲杨之华,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但沈剑龙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堕落了。
此时,杨之华已生下一女,便是“独伊”。
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学系的系主任,因为杨之华学习努力,又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起来。
瞿秋白和杨之华
然而,当杨之华感觉到两人互有好感时,内心充满矛盾。她选择回避,跑回了萧山母亲家。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杨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于是趁放暑假的机会,瞿秋白大胆来到了萧山杨家。
当时沈剑龙也在杨家。不曾想,沈剑龙竟然和瞿秋白一见如故,对瞿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分尊敬、仰慕。面对复杂的感情问题,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三个人依次去各个人的家里谈判。
谈判结果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
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
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
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瞿秋白和杨之华婚礼照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杨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亲临祝贺。从此,瞿秋白和沈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
他娶到人妻,并能够和其前夫和平相处甚至结为知己,足以说明他的人格魅力。
伍|谦谦君子温如玉
“
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
——瞿秋白《多余的话》
” 瞿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他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或许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
他是《国际歌》的第一个中文译者,1923年就发表《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和《社会科学概论》的卓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深刻评价鲁迅杂文的巨大价值的人。他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
短几年他的著译竟有五百万字。
他是一个书生,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
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择,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秋白刻一对印,秋白开的润格是五十元。郑付不起转而求茅盾。婚礼那天,秋白手提一手绢小包,说来送金五十,郑不胜惶恐,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可想他当时的治印水平之高,更可见他的幽默风趣之态。
陆|慷慨从容就义
“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
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他们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
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
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特务乘其不备突然大喊一声:“瞿秋白!”他却木然无应。敌人无法,只好把叛徒拉出当面对质。这时他却淡淡一笑说:“既然你们已认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过去我写的那份供词就权当小说去读吧。”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瞿秋白就义前照片
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
瞿秋白死得很英勇,和所有英雄一样。
他从容地走向刑场。他走出福建长汀的中山公园,脸上没有一点儿畏惧神情,边走边与同行谈话。
于是,人间多了一个伟大的瞬间,目击者多了一幅其心痛切的场景,记者们的笔下,也因此多了一段人生绝响:“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酌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睡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高唱国际歌,酒毕徐步刑场。”(分别载于1935年的《大公报》与《逸经》杂志)
人们说,他是用俄语高唱着《国际歌》。他指着一处草坪,微笑着说:“此地很好!”便选定了自己告别人间的场所。然后盘膝而坐,直到那声罪恶枪响。
这是与千百年来所有英勇就义的英雄一样的壮举,死亡面前依然以这样感人的方式拥抱着理想。
柒|瞿秋白纪念馆
“
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毛泽东对瞿秋白的评价
”
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瞿秋白这样一位敢于为革命献身、有着高尚气节的伟人,无疑将永远活在后世人们的心中。
常州市瞿秋白故居
常州作为瞿秋白的出生地以及思想萌芽萌发之地,在他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纪念瞿秋白璀璨的一生,常州建有瞿秋白纪念馆以此来怀念。
其纪念馆原系城西瞿氏宗饲,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于清光绪年间,任湖北布政使时捐款建成,面积10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大院,各有四进。瞿秋白家因贫困所迫,1912年-1916年在祠堂东院居住。
馆内是他生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有他曾用过的井等,并陈设有他的生前所用衣物、毛笔,以及他的手稿作品、照片等珍贵物品。
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走过了短暂却沉甸甸的一生。瞿秋白唯一的女儿瞿独伊曾回忆:“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父亲?!”
可千万中国人却在心中牢记:在短暂的36个春秋里,他以“犬耕”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这就是瞿秋白的特殊气质。瞿秋白已逝去多年,但他的信仰与理想、责任与担当,却留在历史的注脚里,闪烁光芒。 |
|